2021年5月5日 周三 19:30 韻高千古 心曠神怡—中國古琴名家名曲系列 四大琴派奏帝京 廣陵、梅庵、虞山、金陵—江南古琴國家級傳承人雅集 古琴:馬維衡 劉善教 朱晞 桂世民 簫/講解:王建欣 曲目: 廣陵派:神人暢 平沙落雁 龍翔操 梅庵派:長門怨 平沙落雁 搔首問天 虞山派:梧葉舞秋風 漁樵問答 流水 金陵派:耕莘釣渭 風雷引 梅花三弄 票價:50 100 150 200 300 580元
馬維衡,古琴 ma weiheng2.jpg 先后師從廣陵派琴家胡蘭、胡蔭乾、林友仁先生。現(xiàn)為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古琴藝術(shù)(廣陵琴派)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、中國樂器協(xié)會古琴研究會副會長,揚州市漢風古琴制作技術(shù)研究所所長,吉林藝術(shù)學院兼職教授,重慶政法大學兼職教授。
劉善教,古琴 liu shanjiao 1.jpg 畢業(yè)于南京師范大學,古琴藝術(shù)師承父親、上海音樂學院古琴大家劉景韶,并得到南京藝術(shù)學院程午加教授指導。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古琴藝術(shù)(梅庵琴派)代表性傳承人,中國音樂家樂家協(xié)會會員,中國樂器協(xié)會古琴研究會副會長,鎮(zhèn)江夢溪琴社社長,江蘇科技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。
朱晞,古琴 朱晞.jpg
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古琴藝術(shù)(虞山琴派)代表性傳承人,中國琴會副會長。自小師承曹大鐵、黃異庵、尉天池等先生,學習書畫、詩詞藝術(shù);1979年起先后師承翁瘦蒼、吳景略、龔一等琴家學習古琴藝術(shù)。先后主編編輯出版有:《松弦館琴譜鉤沉》《古音正宗》《大音大象》《半堂詞稿》《弘月山房詞畫集》等古琴書畫詩詞專著,古琴CD專輯《虞山琴韻》《梧葉秋聲》《守約深美》《纖指流年》《十指連心》,DVD《琴重虞山》等。
桂世民,古琴 桂世民.jpg 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古琴藝術(shù)(金陵琴派)代表性傳承人。師從金陵派一代宗師夏一峰的得意弟子著名琴家梅曰強先生,并得到同門師伯張正吟、鄧文權(quán)的長期指導,得金陵派之正傳,尤其得到老一輩琴家程午加等先生的多年精心指導,常年尋訪各地名家,收益良多,經(jīng)四十余年潛心研習,逐步形成了以金陵派為主干兼收眾長,儒雅端莊、嚴謹規(guī)范、持古不拘、沉穩(wěn)大氣的琴風。
王建欣,簫 王建欣.jpg 天津音樂學院教授、音樂學系主任、中國傳統(tǒng)音樂學會理事、笛簫演奏家、音樂理論家。是我國第一位笛簫專業(yè)碩士學位獲得者(1987年);第一位中國古代音樂史(琴學)方向博士學位獲得者(2001年)。其洞簫、古塤的演奏,具有濃郁的書卷氣息。曾主持翻譯高羅佩《琴道》(獲2015年度全國圖書普及讀物獎)、主編《音樂欣賞》(“十一五”國家級規(guī)劃教材)。
曲目
神人暢
《神人暢》傳為堯帝所創(chuàng),琴曲奇巧多變,章法疏朗。音調(diào)古樸,節(jié)奏鏗鏘。音符曲線,騰挪跳躍,自由活潑,層次分明,極富動感。五聲音階,曲意寬宏。古樸諧美,氣勢雄渾開張,堪為盛唐氣象。
平沙落雁
平沙落雁,廣陵名曲,音色輕微淡遠,旋律婉轉(zhuǎn)起伏。節(jié)奏寬闊舒朗,描繪了沙平江闊,大雁飛鳴食宿的自然景觀,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古代文人,寄情于山水的逸士之情。
龍翔操
清·秦維瀚《蕉庵琴譜》。音樂恰如標題所示,以流暢的曲調(diào)表現(xiàn)了翔龍飛舞,穿云入霧的情趣。廣陵派古琴大師張子謙先生善此操,早年有“張龍翔”之譽。其《聽彈“龍翔”》詩云:“撫弦動操間,龍翔去無跡。仿佛有余音,縈回在天際。”
長門怨
出自《梅庵琴譜》,由劉景韶傳授。此曲初見于清代《龍吟館琴譜》。漢武帝時,陳阿嬌被貶居長門宮,不惜重金向司馬相如求得《長門賦》后復得帝幸。樂曲采用了大綽大抑,高音滑奏,連綿環(huán)復的手法,塑造了古代貴族婦女深宮無奈,愁悶悲思之情,全曲怨而不怒,如泣如訴,形象生動。
平沙落雁
出自《梅庵琴譜》,由劉景韶傳授。此曲初見明《古音正宗》,經(jīng)梅庵宗師王燕卿加工增加一段雁鳴之聲,成為梅庵琴派的代表作。大寫意又大寫形,形象鮮明、生動、逼真,與其他琴派多注重表現(xiàn)淡雅寥落的秋天景象不同,實為一首具有創(chuàng)新精神的獨特新聲。
搔首問天
出自《梅庵琴譜》,由劉景韶傳授。此曲相傳為屈原所作,取《離騷》與《天問》之意。樂曲利用各種指法及不同音色迭次呼應(yīng),表達了詩人對楚國國事的深切憂念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。讓人感覺到一種徊惶苦悶,一種不屈孤絕,一種其實并不尋求解答的詢問,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詢問,令人胸臆波涌,刻骨銘心。
梧葉舞秋風
琴曲譜本出自清初莊殝鳳的《琴學心聲諧譜》(1644),是莊臻鳳的傳世之作。本曲旋律細致曲折,輕盈靈動,演奏極有特色,疏密呼應(yīng),秋意蕭颯,呼之欲出。樂曲雖短,但余味無窮。清乾隆間蘇璟春《草堂琴譜》(1744)跋云“曲意蕭瑟,取韻宜幽”。此曲流傳甚廣,現(xiàn)存八、九十種清代琴譜中,都有收錄。
漁樵問答 流傳幾百年的名曲,曲譜最早見于《杏莊太音續(xù)譜》(明蕭鸞撰于1560年):“古今興廢有若反掌,青山綠水則固無恙。千載得失是非,盡付漁樵一話而已”。現(xiàn)存譜初見于明代。此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,反映了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可遇不可及的向往。音樂形象生動、精確,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。
流水
源自春秋時期伯牙、子期的故事,是一首著名的古代琴曲。樂曲描繪了自然界中不畏艱險,一往無前,蕩滌萬物的湯湯流水,由涓涓細流,潺湲滴瀝匯成江河大海的生動景象,其虛實結(jié)合,情景交融的藝術(shù)手法,賦予了流水生命力和人格化的感人力量,實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寫照。
梅花三弄
相傳為東晉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,后來改編為古琴曲,由《神奇秘譜》(又名《梅花引》《玉妃引》)《太古遺音》《西蔍堂琴統(tǒng)》《天聞閣琴譜》等傳譜。據(jù)《神奇秘譜》記載,“臞仙按琴傳曰,是曲也,昔桓伊與王子猷聞其名而未識,一日遇諸途,傾蓋下車共論。子猷曰:‘聞君善於笛?’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(diào),后人以琴為三弄焉。”樂曲通過梅花高潔芳香,凌霜傲雪之特性,抒發(fā)了文人對梅花凌霜傲寒,高潔不屈的節(jié)操的贊許及追求。
耕辛釣渭
意指上古名臣伊尹耕梓于田間、姜尚垂釣于渭水之事。 其喻義為清心寡欲、悠閑適靜的生活情態(tài)。曲調(diào)空靈灑脫,有志存高遠之懷。曲譜最早見于《以六正五之齋琴譜》(1857)。
風雷引
相傳為周朝魯國人賀云所作。描寫了雷雨大作時的情景。從風雨欲來,到迅雷烈風、陣雨如注的磅礴氣勢。雷聲隆,風勢颯,欲罷不能,最后以雨過天晴結(jié)束。樂曲節(jié)奏奇縱突兀,蒼郁險峻。曲譜最早見于李仁撰輯的《太音傳習》 |